中国体育用品网 - 体育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资讯 | 企业动态 | 时尚体育 | 体育常识 | 体展新闻 | 消费市场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业界精英 | 场馆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在文化产业概念下创新,将成中国体育产业最有竞争力的生存方式”
L.biz | 商业搜索

“在文化产业概念下创新,将成中国体育产业最有竞争力的生存方式”

信息来源:toioo.com   时间: 2014-03-20  浏览次数:993

    过去政府以及很多人对于体育产业认识薄弱,认为赛事只是赛事。”黄洪亮说过去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赛事的LOGO设计没有概念,对于视界系统的规划也缺少认识,但现在逐渐认识到赛事等体育产业是系统工程,是文化和娱乐的方式。
    如果说税收政策给了三杰这样运营群众赛事的企业更多利好,那么《意见》中提出国有文化企业引进战略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的政策也将给不少志在体育产业的公司更多机会。
    过去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总裁汪潮涌投资的更多是一些非奥项目,但如今他们也有机会以风投和PE的形式进军更多体育产业领域。

    “体育产业的改革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政府扶植引导。”姜澜很欣喜看到政府的变化。和他一样,很多体育产业从业者也在《意见》中对于体育赛事版权的说法有了更多期待——“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放宽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范围,探索建立与体育赛事相关的版权交易平台。”

    “放宽”和“版权交易平台”两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一直以来,在欧美体育产业中收益巨大的版权费,在中国却无法复制。CCTV5的垄断也造成体育电视转播版权缺乏竞争性,甚至会出现很多赛事出钱请电视台转播的怪现象。

    “赛事相关版权的倒挂正在制约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在的赛事转播版权市场在姜澜眼中不存在竞争性,“像F1、上海大师赛这样的精品赛事,在版权收入上无法与国外赛事相提并论,这本身就不正常。”姜澜也希望版权交易平台的出现和有序的竞争市场可以促进中国体育产业长久健康发展。
    尽管姜澜和黄洪亮都认为《意见》中不少的政策扶植都需要各方面的深化改革,由于市场环境不健全,任务艰巨,但至少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更多光亮。
    真正鼓励体育产品创新

    进一步调动市场智慧

    发展创新型经济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所以在《意见》中也能看到政府鼓励更多文化产业的创新。

    “中国体育市场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 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举例说,“仅就竞赛表演领域而言,中国的市场约只开发了10%,而且创新的体育产品太少。”

    中国的体育产业是一座尚待开掘的“露天金矿”,但创新的体育产品还是屈指可数。《意见》指出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营销策划,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这些话语看似枯燥,但事实上也给更多体育产业人提出了新的方向。
    姜澜和团队一直在研究和开发全新的体育赛事产品,今年他们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个F1车迷营地的旅游产品。
    他希望能依靠这个产品把以往现场观赛的外地观众由30%的比例提高至60%,他甚至还将与航空公司合作,打造了F1球迷包机,“低廉的票价来为F1车迷提供真正的观赛体验和乐趣,创造最好的观赛氛围,让车迷进入营地住宿,可以相互交流。三天的比赛三个看台轮流转。”姜澜说整个过程就是创意新产品的过程。
    用创新和创造推动相关产业融合,这是产业大趋势,久事赛事也在尝试未来创造更多体育产品:如赛事咨询、赛事服务平台。“不靠资金和赛事,靠的是团队,转型发展就是这个方向。”姜澜说这些创新的体育产品也能够和赛事一起带动更多的资源配置,增加了服务业的附加值。“比如从体旅结合的角度来说,当你有60%的外地车迷观赛时,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贡献就发挥得更加充分,就能对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提供贡献。”

    同样,黄洪亮也将沉下心去做群众体育赛事的运营,“有了好的赛事平台和创新的赛事策划,设计一个参与度高、互动性高的赛事产品才能更加吸引参与者和赞助商。”

    事实上,在体育产业领域进行产品创新的成功范例也有所谓行业外的参与者。

    在香港上市的智美集团是一家从事传媒投资管理服务,制作发行电视节目的公司,此前他们更多涉足于广告传播领域。从2012年起,他们开始运营广州马拉松,去年更是获得了杭州马拉松和中华龙舟大赛的运营权,依托于他们强大的广告传播业务,以及电视节目制作能力,他们把赛事打造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体育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